七億!廣東有三分之一的售電公司遞交保函
4月17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公眾號發布《關于發布售電公司履約保函提交清單的通知》。截止2018年3月31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累計收到148份履約保函,保函總金額為7.08億元。提交保函的售電公司數量只占了廣東在錄售電公司數量的38.34%。
也就是說明,截止3月31日,計劃參與2018年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售電公司一共有148家。根據晶見工作室統計,參與廣東省2017年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售電公司一共有136家,而擬參與今年交易的售電公司數量相比于上一年增加了12家。當然,參與交易售電公司的變化不可能只用簡單的數量增減就能描述清楚。
另外根據這份名單中2000萬的保函額度測算,預計年售電量超過30億千瓦時的售電公司數量與去年相比多了5家,去年年售電量超過30億千瓦時的只有10家,而今年預計年售電量超過30億千瓦時的有15家。其中的部份售電公司今年的預計年售電量相比于2017年的年售電量要多了不少,而在排名方面變化也是很明顯。
下面晶見用這份名單與2017年有交易記錄的售電公司作了簡單的比較。
晶見發現,已經提交履約保函的名單中在2017年沒有交易記錄的售電公司一共有30家,而這30家“新增”售電公司提交的履約保函金額一共8100萬元。保函額度對應售電量最多的售電公司是中海油深圳電力有限公司的2000萬元,對應的年售電量則是40億千瓦時及以上,而在此前晶見的推送(“三桶油”售電記之中海油:低調的發售用一體)已經提到過中海油的市場主體身份并不只是售電公司,中海油本身還是發電企業和電力大用戶。緊跟中海油其后的是深圳媽灣電力有限公司,而這同樣是發售一體的售電公司,保函金額500萬元對應的年售電量為10億千瓦時。
既然“新增”售電公司數量比增加售電公司數量多,那就肯定是存在2017年有交易記錄的售電公司選擇不提交履約保函,放棄2018年的交易。根據晶見工作室統計,一共18家在2017年有交易記錄的售電公司沒有提交履約保函。晶見發現這批售電公司里有幾家在2017年成交的電量并不少,最多的達到了13.3億千瓦時,第二的也有8.3億千瓦時。而對應的,2017年有交易記錄同時也參加2018年交易的售電公司有118家。
晶見根據2017年有交易記錄的118家售電公司的總成交電量、2017年售電公司總成交電量和2017年2-12月結算情況,簡單得出這118家售電公司在2017年大概獲利11.37億元(已經扣除偏差考核金額)。而這部份的獲利只是單純的售電量獲利,也就是說還沒刨除運營成本。而這118家售電公司所提交的履約保函總金額6.27億元已經占了這個理想性獲利的55.15%,要是算上運營成本,這118家售電公司就已經把2017年的絕大部分收益砸到了履約保函上去。也難怪擁有近400家售電公司的廣東市場卻只有148家售電公司提交保函。
此前晶見對廣東2018年市場的報道中說到(廣東今年2-11月售電公司獲利10.76億元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廣東2018年市場交易很多售電公司出現批零倒掛的現象,然而現在依然有著30家“新增”售電公司進場交易。而且這30家售電公司中的21家已經在2018年的月度市場留下了成交記錄。這在晶見看來,廣東電力市場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呢。這是不是印證了“風險與利益并存”這句話,畢竟廣東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的市場交易體量還是數一數二的。
下面是完整名單: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深度文章 | 能源互聯網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2020-10-23能源互聯網,分布式電源,多能互補 -
秒懂:輸配電價核定的流程與要義!
2020-09-21電價,輸配電價,電力體制改革 -
如何挖潛區縣綜合能源市場?答案來了:規劃先行!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清潔能源,新能源消納
-
有話好好說——漫談售電合同爭議
2020-10-12售電合同爭議 -
金風科技今年交付量有望全球第一!
2020-06-30金風科技,風電機組,風電市場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