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電力“411”系統實現計量檢定方式變革
冀北電力率先實行覆蓋四種計量器具“集檢統配”業務新模式。
冀北電力樹立計量行業新標桿,率先實行覆蓋四種計量器具“集檢統配”業務新模式。
2010年的春天,14名來自原華北電網各系統的技術骨干,抱著對計量事業的熱愛來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冀北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計量中心(以下稱計量中心),如今蜚聲業界的冀北計量中心,在當時僅僅有個名字而已,如今的辦公綜合樓在當時還只是一塊荒地。兩年過后,在這片荒地上,一個具有國際領先科研實力的現代化計量器具技術研發和檢測基地已拔地而起并成為業內技術創新的典范。
“411”項目填補國內空白
為解決計量器具傳統人工檢定模式工作效率低,運營成本高,難以保證檢定標準和檢定結果的高度一致等問題,2010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關于省級計量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集約高效的省級計量中心,全面實現計量器具和用電信息采集設備的自動化檢定、智能化倉儲和物流化配送。
作為試點單位之一的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立即響應,于同年4月13日成立計量中心,同期組織開展研究工作,自主設計、全面建設四條自動化檢定(檢測)系統、智能倉儲系統和計量一體化生產調度平臺(簡稱“411”系統)。目前,已正式投運的 “411”系統共獲受理國際專利3項、國內專利26項、獲軟件著作權5項,填補多項國際國內空白,實現了計量檢定方式的根本變革。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系統首家實現覆蓋四種計量器具“集檢統配”業務新模式的省級計量中心,其獨有的“四線一庫一平臺”可以統籌考慮四種計量器具的使用需求和各系統的檢定能力,最優配置 系統資源,并行開展檢定、檢測作業,避免了某一種(或幾種)計量器具無法自動化集中檢定(檢測)所出現的短板效應以及新系統二次接入的諸多風險。
2012年2月21日,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的技術鑒定會上,中國工程院潘垣院士高度評價“411”項目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全國電工儀器儀表電能測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和平院長聽聞計量中心研制的智能托盤具有極優良的特性,更是從甘肅趕到北京,并對計量中心技術人員說:“有一些問題我沒有想明白,特意來看看。”
工廠化檢定開業內先河
步入計量中心自動化檢定 (檢測)實驗室,只見流水線上的各種智能化設備排列緊密,環環相扣,工作起來井然有序,記者注意到偌大的實驗室顯得格外安靜,僅有2到3名員工不時的在流水線旁巡視,運維人員李亮向記者介紹說:“整套系統需要自己操作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自動的,盯住機器別卡殼就好了。”“411”系統項目團隊成員章鹿華告訴記者,“411”正式投運后,大幅提高了檢定工作效率。四種計量器具檢定 (檢測)效率從原有的每人每天58只,提高到每人每天745只,是集約化前的13倍,其中單相電能表檢定效率從原有的每人每天100只,提高到每人每天2400只,是集約化前的24倍。
而讓“411”項目團隊中唯一的女性魯觀娜感到驕傲的則是其中的“用電信息采集終端自動化檢測系統”。據魯觀娜介紹,作為國網公司科技項目“省級計量中心智能化運行系統研究開發”的一個子項目,這套系統是國內外首創,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該系統的投運,有效支撐了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在更好地服務電力用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為“基礎”夯實“基礎”
目前正值階梯電價試行階段,很多電力用戶均對階梯電價的可操作性持懷疑態度。電能計量器具作為最基本的電力單元,是電力系統有序運行的“基礎”之一,進一步提高電能計量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到這一 “基礎”是否穩固,是否“公開、公平、公正”。
“411”項目管控組負責人徐占河介紹所“411”項目實現了人工智能、自動控制、RFID物聯網、流水線和物流規劃等先進技術與計量檢定工作的完美結合,采用無人工干預的自動化作業方式,實現了計量檢定工作的精益化管理;首創智能電能表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督主題,從智能電能表的制造到報廢的18個環節、53個關鍵點,全部量化評價,確保了電能計量的準確可靠,提高了計量工作的社會公信力。
據了解,2012年以來,國網系統中國電科院、江蘇、重慶電力公司,南網系統廣東、海南電網公司等30余家單位,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清華大學等業內同行,先后到計量中心調研、考察50余次,國網營銷部、國網電科院先后組織系統內26名專家對 “411”項目進行考察、調研。除此,計量中心還參編了《電能表自動化檢定系統技術規范》等5項國網計量中心建設相關標準,為系統內各單位省級計量中心建設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料和寶貴經驗,充分發揮了示范作用。

責任編輯:和碩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發電電力輔助服務營銷決策模型
2019-06-24電力輔助服務營銷 -
繞過安卓SSL驗證證書的四種方式
-
網絡何以可能
2017-02-24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