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銀行信息化的發展與創新
利率以及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意味著宏觀調控部門的管理模式、銀行經營環境和盈利模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迫使銀行加大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成本控制的力度。
隨著銀行信息化的深入發展,銀行的業務處理、內部管理、經營決策逐步構建于信息技術架構之上,進而發展成為“信息化銀行”。縱觀銀行信息化進程,其技術架構(包括需求、應用、數據、硬件架構等)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為順應社會經濟環境、監管政策的發展變化,信息技術發揮了保障和支撐的作用,表現出隨需而變的特性。二是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信息技術發揮了促進和引領作用,具有因勢而變的特性。
綜合分析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及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作為銀行持續發展引擎的信息化未來2~3年將會持續發展與創新。
一、銀行業發展改革對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則進一步指出,要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繼續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疏通利率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風險定價能力。
利率以及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意味著宏觀調控部門的管理模式、銀行經營環境和盈利模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迫使銀行加大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成本控制的力度。
1.提升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水平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人民銀行需要穩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應積極發揮信息化的量化管理、輔助決策作用,增強政策的預見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人民銀行信息系統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二代支付系統)。為商業銀行提供“一點接入”(提高商業銀行交易效率,降低接入成本)和“一點清算”(商業銀行通過一個清算賬戶統籌使用和管理全行的清算資金)服務。為進一步提高交易和結算服務水平,人民銀行還將建設境內外幣支付系統。
(2)中央銀行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構建商業銀行會計核算“全國一本賬”,及時準確反映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性和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3)金融業綜合統計系統。基于社會融資總量等理念,采集、處理金融統計信息,包括逐筆貸款的利率數據,掌握全國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實現金融宏觀調控決策信息化。
(4)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采集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業務中的人民幣流動數據,及時、有效監測人民幣跨境流動情況。
2.核心業務系統支撐銀行發展轉型
核心業務系統是銀行運營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的載體。最近10年來,各銀行在數據大集中過程中,推行以客戶為中心、全行一本賬、渠道整合、流程再造、網點轉型、IT治理,逐步實現具有本行特色的技術架構。著眼未來,核心業務系統應適應集約化、特色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繼續支持銀行的管理變革、金融創新和發展轉型,促進銀行“規模、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協調發展。
(1)引入制造業的精益管理機制再造流程。適度整合應用系統,實現前、中、后臺分離,簡化前臺操作,實現中臺集中控制和后臺集中運營,達到快速實現業務需求和降低銀行運營成本的目標。
(2)建立健全客戶評價體系和產品定價體系,在傳統信貸業務基礎上,開發不同風險偏好、不同盈利模式的特色銀行產品,為個人及企業提供靈活多樣的財富管理服務,提高銀行在客戶心中的“辨識度”。
(3)滿足多時區、多語言、多幣種及國外監管規則的需求,實現全球客戶的評價、授信和風險控制,支持企業集團的跨國經營,推進全球化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
3.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指出,加強以資本約束和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銀行業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在“十二五”期間,商業銀行要根據新資本監管要求,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風險管理信息的分析利用,以提升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1)推進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優化內部評級體系,實現對客戶、債項的二維評級,支持新資本協議風險參數計算和控制。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與信貸業務融合,實現統一額度管理。根據風險特征與級別實施針對性營銷和差異化催收策略。建立組合管理的風險緩釋手段與工具。
(2)推進市場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基于歷史數據和市場變量構建定價引擎,統一管理全行本外幣資金;實現高級計量方法對交易對手風險敞口的計量,對敞口、頭寸等指標實現信息系統的硬控制,對外匯、貴金屬、債券、票據等交易的綜合額度實現違規行為的自動預警。
(3)推進操作風險管理系統建設。提高內外部操作風險數據收集與管理的自動化水平,在交易事前、事中、事后嵌入操作風險防控功能,提高識別內部操作違規行為、客戶交易習慣和可疑行為模式的能力。
二、信息化發展對金融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網應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移動互聯網、人機交互界面、大數據、社交化平臺、云計算、非接觸芯片卡已成為IT產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銀行運營模式、業務處理模式和銀行產品的創新也因此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1.客戶服務手段創新
當前,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已成為銀行客戶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的電子銀行替代率普遍超過60%。電子銀行在有效降低銀行運行成本、改善客戶體驗的同時,已成為銀行創新服務的重要渠道。
(1)構建“客戶空間”。20世紀90年代,“以客戶為中心”是銀行數據大集中的推動力,當前,“以客戶為中心”已成為銀行整合客戶應用、改善客戶體驗的推動力。電子銀行服務在“一個銀行”戰略指導下,整合客戶所有信息,除了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外,還提供包括即時通訊、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等非銀行應用,將銀行服務空間拓展為客戶的商務空間、生活空間。
(2)拓展移動銀行服務。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必須品,將手機支付與數據庫和移動通信、視頻客服等手段相結合,能夠大大提高人機交互體驗,重新“定義”和推出銀行服務。
2.大數據分析和利用
在2012年初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研究報告《大數據,大影響》指出: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通過數據分析研究成本分布、業務發展、客戶選擇等,將大大提高銀行制定發展戰略、調整發展路徑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1)開展數據架構規劃,對信息模型、主輔數據源以及數據集成架構等內容進行前瞻性設計,形成客戶、產品、機構等核心基礎數據的統一視圖。
(2)制定企業級的數據生命周期管理規范,建立統一的元數據管理與傳輸機制,將元數據管理與系統開發、運維、數據架構管控等流程結合起來,確保元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3)建設數據分析平臺,在流程、服務、系統間共享數據,支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和體驗的實現,滿足前臺營銷、內部風險管理、新資本協議實施、決策支持等多種需求,持續提升數據運用能力。
3.推廣使用金融IC卡
2011年3月15日,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宣告我國銀行磁條卡向金融IC卡遷移工程正式開始。截至2012年底,100多家銀行發行金融IC卡,發卡量超過1億張,銀行業POS受理金融IC卡的改造工作已完成。“十二五”期間,將繼續發揮金融IC卡在安全性、便捷性及多應用方面的優勢,推進其在銀行服務、公共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目標。
(1)采取多種方式發行金融IC卡,包括為優質客戶免費換卡、對一般客戶采取“積分換卡”策略、與其他行業合作發卡(如以手機芯片卡作為金融IC卡載體)等。結合手機支付應用,進一步拓展無卡支付應用。
(2)以金融IC卡作為賬戶整合、銀行應用載體,向“一人一卡”的綜合應用方向發展(一張身份證在一個銀行僅發一張卡)。同時,與一些行業進行深度合作,拓展金融IC卡的非金融支付應用、行業管理功能。
三、建立健全銀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將“信息化發展”和“保障信息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了政府對信息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對銀行業來說,要求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協同共建銀行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信息安全風險”的底線。
1.提高互聯網銀行服務的安全性
網上銀行是銀行互聯網服務的主要載體,網銀系統、網銀業務的安全事關廣大客戶利益。密碼暴力破解、釣魚網站、木馬威脅、客戶信息泄露等嚴重威脅了網銀安全,近年來出現的借助網銀渠道進行洗錢活動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為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銀行服務的安全性,人民銀行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以落實《網上銀行系統信息安全通用規范》為抓手,制定電子認證應用規范,建立網銀安全檢測認證技術體系,以點帶面提高互聯網銀行服務的安全性。二是成立行業專家小組,跟蹤解決互聯網銀行服務中的信息安全問題。推動各銀行建設可疑交易監測系統,落實交易監測責任制,采取應用級交易管控措施。
2.加強銀行災備技術體系建設
災備體系建設是銀行業務連續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很多銀行都開展了相關建設,但也出現布局過于集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滿足國家整體信息安全戰略要求,銀行業災備體系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合理規劃和優化調整災備中心(數據中心)整體布局。根據國家戰略安全要求,新建災備中心(數據中心)按照“適度分散原則”選址,以抵御自然災害、戰爭破壞。
(2)推動銀行災備技術架構從“兩地三中心”向“多中心互備運行”發展,提高數據中心之間相互備份、切換和接管的能力,降低數據大集中帶來的風險,提高災備資源的利用率。
(3)建立災備中心檢測認證技術體系,以多種方式促進小型、微型銀行業機構加大災備設施建設力度,提高銀行業災備建設的整體水平。
3.提高信息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
銀行信息化發展時間較長、數據處理要求較高,采用了大量的國外軟硬件設備,形成了對國外廠商的技術依賴。同時,數據集中、系統整合導致大量軟硬件疊加在一起,對銀行的技術駕馭能力提出挑戰。今后,銀行信息化建設應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1)以“優先恢復系統對外服務”為第一要義,評估和改進客戶服務功能(如柜臺和ATM服務、信用卡授權和代授權服務的相互替代性)、故障場景的恢復路徑和效率、應急處置預案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優化調整技術架構。
(2)建立量化的運維監控技術指標體系,將基礎環境、安全類系統等保障型技術措施納入監控和應急處置范疇,實現用技術手段加強技術管理。同時,貫徹“服務外包,責任不外包”的原則,大力加強外包服務風險管理。
(3)大力推廣使用國產密碼技術和產品,構建“有管理、可控制”的銀行商密技術體系。從網絡設備和低端服務器入手,穩步提高國產設備使用比例。

責任編輯:葉雨田
-
云南公布2022年電力交易服務費收費標準
2021-12-222022年電力交易服務費 -
廣西電力市場2021年5月月度競價交易價格環比上漲近9分 首次出現……
2021-04-26廣西電力市場 -
【重磅披露】國家電網前三季凈利不足200億,同比降幅仍超50%!(附國網利潤表)
2020-11-03國家電網,毛偉明,電改
-
云南公布2022年電力交易服務費收費標準
2021-12-222022年電力交易服務費 -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公示1家售電公司注冊信息變更有關情況
2020-10-30售電公司,電力市場,北京電力交易中心 -
重慶零售側掛牌交易操作辦法征求意見稿:采用“雙掛雙摘”模式
-
廣西電力市場2021年5月月度競價交易價格環比上漲近9分 首次出現……
2021-04-26廣西電力市場 -
【重磅披露】國家電網前三季凈利不足200億,同比降幅仍超50%!(附國網利潤表)
2020-11-03國家電網,毛偉明,電改 -
14起典型電力事故案例分析,電力人必看!
2020-11-02典型電力事故,案例分析,電力
-
售電必備技巧:電力營銷、風險規避、交易和運營策略
2020-10-21電力交易,電價,售電研討會 -
全國售電市場發展趨勢及售電公司盈利模式
2020-10-20售電,售電公司,售電研討會 -
售電|售電市場絞殺激烈,售電公司該如何度過售電寒冬?
2020-10-16售電,寒冬,電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