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 2017年度售電行業十大事件
轉眼間,2017年即將向我們揮手告別,嶄新的2018年正向我們款款走來。2017年,對于售電行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首即將過去的一年,售電側改革全速推進,電力交易規模大幅增長,首批電力現貨試點啟動,增量配
6.石油巨頭入場售電搶奪千億級電力市場

繼中石油在今年11月份成立“中油電能”(中國石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后,12月15日,中石化也成立了一家新的售電公司,河南中原油田能源服務有限公司。
去年9月,中石油成立首家售電公司——大慶油田售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慶油田售電”),成為當時擁有全國最大規模配電網資質的售電公司。到今年4月,大慶油田售電已成立11個省級購售電公司,啟動統一購售電平臺,負責代理中石油的購售電業務。
隨著近幾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落實,國內的電力行業迎來了爆發期。而此時石油企業入場電力,也將撬動這一巨額市場,為油企的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點評:其實幾乎每一個油田都是名副其實的“用電大戶”,相比于其它售電公司,由油田自身衍生出的售電公司將首先擁有這一市場保障。傳統油企向綜合型能源公司轉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7.廣東售電公司2017年獲利超過10億元

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在相對完備的市場規則框架及售電公司積極參與下,其電力市場發展迅猛,廣東省電力電量市場交易份額較大,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多,市場機制比較完善,機制的設計具有先行先試的作用,對于全國各省區開展市場交易具有強大的借鑒意義。
綜觀2017廣東電力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各品種交易平穩有序,電網運行安全穩定。2017年2-11月,電廠總價差電費65.16億元,其中長協價差電費44.32億元,競價價差電費20.15億元。售電公司總獲利10.76億元,用戶總獲利50.66億元。
點評:有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88%以上的售電公司是獲利的,所以在目前的電力市場來看,雖然大部分的售電公司都采取價差的盈利模式,但是也能夠讓大部分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2018年,廣東確定了1600億的電力交易規模,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獲利。
8.陜西售電聯盟風波

今年9月份,朋友圈被陜西售電聯盟發布的一封聯名信所刷屏,推動此事的陜西某售電公司的高管表示,“8月進行的2017年下半年陜西省電力交易,首次參與其中的售電公司在電廠獲得的批發電價為5厘錢,而電廠提供給用戶的價格也是同樣的5厘價格。陜西售電聯盟直言,四大發電集團統一報價讓發電廠之外的售電公司無從下手競爭,或帶來民營售電公司破產倒閉的風險,而這些極有可能導致陜西電力體制改革無法進行……”此事在網絡上也傳來了質疑的聲音。
9月15日,陜西省發改委網站公布了陜西2017年下半年的交易成果,總體成交87.66億千瓦時,計劃達成進度是73.05%。至此,公開信所涉及的交易已塵埃落地,有四成電量交由售電公司代理。
9.碳交易開啟電力市場的另一個風口 已有售電公司取得先機

國家發改委12月19日宣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將分階段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據悉,發電行業納入企業將超1700家,覆蓋30多億噸碳排放總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碳市場總體規模。
2016年12月23日,廣州恒運售電公司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進行了首次碳指標交易,一次性協議轉讓購得369萬噸碳指標,每噸碳價為12.8元,成為全國經營碳排放權的唯一一家售電企業。目前廣州恒運售電公司已擁有430萬噸的碳指標!在廣東省碳排放市場中具有較強的話語權。
由于目前售電公司手頭上掌握許多電力用戶的用電數據,已經代理了企業電量的售電公司來說,用電數據與碳排放的數據相對關聯性更大一些,每年統計的電量可作為售電公司轉化為在碳交易市場的立足的資本。之后電力市場逐步放開,更多的電力用戶進入電力市場,對于有數據支撐的售電公司來說,售電公司有能力去承擔碳交易市場第三方機構。
點評:目前電力企業對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意識仍存在不足,大部分企業在履約期快到時才進行碳交易,顯然處于被動尷尬的位置。而以投資為目的交易占少數,所以售電公司有必要抓住機遇入場,代理碳排放交易權。
10.我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啟動 有售電公司參與

2017年7月1日,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啟動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主管部門領導共同啟動了綠證認購平臺,并向首批購買綠證的單位頒發了榮譽證書,鑒衡認證中心(CGC)也為首批獲得綠色電力消費認證的企業及家庭頒發了認證證書。
在第一批購買綠證的公司名單中看到了售電公司的參與,來自陜西的博華售電公司一次性購買了30萬千瓦的綠證。
據了解,在此之前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已經核發了三批3498734個綠證,共計157個項目953.5萬千瓦。這些項目中以風電項目為主,遍布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甘肅、寧夏、新疆,兵團等17個省份。目前除了承擔社會責任外,綠證跟售電公司還沒有其他關系,現階段是綠證交易的自愿階段,并未強制要求任何主體購買綠證。
點評:雖然現階段是綠證交易的自愿階段,但在綠證強制市場啟動后,售電公司很可能會做為強制主體之一被強制。所以,現在雖然綠證跟售電公司沒有關系,但是未來可能、也許、大概會有關系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