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輔助服務費用需要全部向用戶分攤嗎?
電力輔助服務費用的分攤問題長期備受關注,特別是隨著新能源裝機大規模接入,近年來輔助服務費用規模大幅度增長,2022年全年費用規模超過300億元,如何科學設計機制成為熱點話題。
一直有個說法,即無論輔助服務費用是向用戶直接分攤還是向發電機組分攤,最終都由用戶買單;進而簡單得到的一個結論是“電力輔助服務管理或市場的終極目標,就是將輔助服務費用全部向電力用戶分攤”。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價研究前沿” 作者:電價小超)
以上說法有些問題。
一個健全封閉系統中的成本(不考慮政府補貼、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外在影響),僅直接向用戶分攤的和通過機制向用戶傳導的兩類成本,會最終落在終端用戶頭上。對應電力輔助服務費用,就是“向用戶直接分攤成本”和“通過電力交易明確用戶承擔責任的成本”,前者具有公共成本屬性;后者通過交易合同明確由特定用戶分攤(這里的“分攤”更合適的稱呼應是“分擔”)。
與全部成本相比,至少還有一類成本不由用戶承擔或不絕對由用戶承擔:由成本傳遞過程中某一主體負責承擔,但不應通過市場機制向用戶全部或部分傳導。
具體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無法傳導的成本不算大,減少了主體利潤,導致主體需要采用中短期自身降本或中長期提升技術能力等方法,扭轉“成本劣勢”,提升競爭能力。這類成本最終就在整個過程中“湮滅”掉了。
二是無法傳導的成本比較大,主體累計減少的利潤過大導致無法存續,沒有機會扭轉,就被更具“競爭優勢”的主體替代了。這類成本不一定完全消失,因為這些更具“競爭優勢”的主體可能真的成本低、技術優;也可能只是體量大、利潤厚,抗得更久。
總之,不考慮封閉系統以外的不健全因素時,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向用戶傳導的成本,實質上發揮了促進競爭、“優勝劣汰”和鼓勵技術進步等作用。
將市場機制不健全因素納入分析后會發現:如果支撐成本傳導的市場化機制不完善,可能會擾亂成本在成本差異、技術差異、規模差異主體之間的配置,進而“錯殺”部分潛力主體或延緩行業發展。
因此從電力輔助服務費用看,切不可簡單的認為反正最終都由用戶承擔,輔助服務的目標市場就是設計好全部由用戶分攤的制度。而是要做好輔助服務費用在發用兩側科學分攤設計。
分攤中,可能要思考“收益-責任”模型是否有必要轉化為“引致-責任”模型。僅從收益角度來思考,很容易將發電側承擔輔助服務的責任“模糊”掉,這里面既包括基本責任,還包括引發調節需求的責任。
分到發電側這部分,一方面通過持續完善市場機制,該傳導的傳導;另一方面完善在發電側內部的配置機制,通過成本、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另外,發電側的這種競爭,也要向不同地域(完善省間輔助服務機制)、不同主體(建立用戶側新型主體廣泛參參與的輔助服務機制)等開放,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作用。
分到用戶側這部分,由用戶在升級用電設備、改進生產工藝、加強用電管理等的成本,與承擔輔助服務費用之間做權衡決策。
責任編輯:葉雨田
-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2023年4月省間交易電量有關情況
-
四川電力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1-4月全網水電、風電、光伏月度省內市場交易加權均價
-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一家售電公司新增四地業務范圍
2023-04-25北京電力交易中心
-
負電價連續22個小時對市場主體影響幾何?
2023-05-06負電價 -
參與“需求響應”收益知多少?——實例解讀《四川電力需求側市場化響應實施方案》
2023-04-23電力需求側市場化 -
電力現貨預測精度高不等于交易收益好:改造決策樹
2023-04-18電力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