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直購電門檻逐年降低 “現貨交易”破冰
電力直接交易(直購電),讓企業除了從電網企業買電外,可以直接與發電廠“討價還價”,購買電力。長期以來鐵板一塊的電力市場悄悄打開了一扇特殊的市場窗口。
數據顯示,2017年我省直購電交易量333億千瓦時(度),占我省全部工業用電量的28%。今年,直購電交易量將超過380億千瓦時,同比去年增長14%;參與直接交易的企業達1140家,同比增長約3.83倍,相關企業共節省電費支出約5.2億元。
“批發團購”,4年猛增22倍
11月21日,在湖北電力交易中心,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偉展示了今年簽下的3.25億千瓦時電力交易訂單。“2017年,企業通過直接交易2.91億千瓦時電量,節約用電成本1247萬元,今年交易規模擴大,這是為企業減負的實事。”胡偉說。
電價,也稱銷售電價(電網公司賣給用戶的價格),由上網電價(電網公司從發電廠買入的價格)、輸配電價(電網公司收取的過網費)和政府性基金及電費附加構成。由于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電費附加是“不變成本”,電力直接交易的議價空間在“上網電價”,若用電企業從發電廠的直購電量大,那么就可以享受“批發團購價”。
近年來,我省電力直接交易日趨火爆。2014年,我省以“雙邊交易”形式首次試點電力直接交易。2017年1月設立湖北電力交易中心,以構建區域電力商品集散中心,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規模。
據統計,我省直接交易電量總規模分別為:2014年14.42億千瓦時,2015年80.82億千瓦時,2016年284.14億千瓦時,2017年333億千瓦時,交易總電量逐年攀升,4年增長22倍。參與交易用戶數也從2014年的24家、2015年的31家,拓展到2016年的130家、2017年的236家、2018年的1140家,增加46.5倍。
用電企業積極參與,意味著未來我省電力交易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2017年為例,當年我省工業用電1168.59億千瓦時,直購電為333億千瓦時,企業直購電量占比為28%。而國內部分省份,工業企業直購電量占比已超過40%。
門檻再降,“現貨交易”破冰
顯然,直購電交易打破了供電市場的壟斷局面,也有利于推進發電企業的轉型升級。
發電企業因管理水平及設備狀況,發電成本不一,而以水電為代表的清潔電力,成本更具優勢。但長期以來,發電企業的電力如何上網、上網電價如何,因買家單一,電廠之間競爭難以公開透明,不利于發電企業的優勝劣汰,也難以推動電價下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發電企業對直購電頗感興趣。華電湖北公司表示,電力直接交易可以讓發電企業拓展一批發展潛力好、信譽度高的優質客戶,在“增量、控價”原則下合作,發用電雙方可互惠共贏。
目前,我省直購電門檻正在逐年降低。2014年,大工業用電戶年用電量必須超過1億千瓦時才能參與直購,而今年,這一準入門檻已降為2000萬千瓦時。同時,放開商業、高新技術企業直購電準入:商業用戶年用電量500萬千瓦時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用電量100萬千瓦時以上即可直購電。
不過,省能源局有專家提醒說,直購電政策意在降低企業成本,但同時須著眼推進環保及產業轉型,一些高耗能及污染較多的企業,不能隨意參與直購電交易。
在簽署年度“期貨”直購電協議的同時,更靈活的交易形式出現了。今年,廣東試運行電網電力現貨市場,每15分鐘形成一個電價,不同地方、不同時段用電價格不同,以體現電能商品價格的時間和位置特性,讓電回歸商品屬性。
業內專家表示,廣東的探索為電力市場改革提供了樣本和經驗,可有效解決計劃與市場、現貨交易與中長期交易、發電成本不一的電廠同臺競爭等實質性問題,讓更多中小企業分享電力體制改革的紅利。
鲇魚來了,小企業也可搭便車
今年,攪動我省電力交易市場的鲇魚來了——29家售電公司首次參與電力交易。
它們是干什么的?就是從發電廠“批發購電”,然后零售給用電企業并從中賺取電價差的公司。
據了解,由于大部分企業對電力市場供需情況等缺乏專業知識及相關信息,專業化的售電公司將為其提供購電服務。如,針對不同客戶需求制定適合的電力套餐、可行的用電管理方案,提供儲能、節能及電力設備維護服務等。
在廣東,這樣的售電公司成交電量達1138億千瓦時,135家公司中,43%的交易電量由社會資本組建的售電公司完成。
湖北星鵬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售電公司,今年簽署購電合同28.55億千瓦時。據介紹,其主要客戶是用電量達不到門檻的中小型企業,該公司整合中小型用電戶,“化零為整”,打包與發電廠談判購電。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