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增長到底是能源轉型的障礙還是福音?
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大部分已經在持續下降,電力消費也基本飽和。而發展中國家,其快速工業化與人口增加等因素,導致其能源消費仍舊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那么,需求的增長到底是能源轉型的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一個基本的事實,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大部分已經在持續下降,電力消費也基本飽和。這根源于產業結構的日益輕型化、人口與勞動力的總量下降與結構變化等因素。而發展中國家,其快速工業化與人口增加等因素,導致其能源消費仍舊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比如我國在2003-2012年的十年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費高增長——GDP能源彈性系數超過1,煤炭比重不降反升的階段。那么,需求的增長到底是能源轉型的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好消息的來源是基于既有格局的討論
說是好消息的很多。需求旺盛,代表著很多新增的市場。如果需求不增長,那么可再生能源的擴大將意味著已有化石能源發電提前退役或者封存。有人認為, 增量中替代相對來說容易,在已有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劃分難度更大。
國際能源署(IEA)對世界各國的電力增量與可再生發電增量的統計可以清晰的說明這一點。從絕對量來看,發電國家往往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量大于總發電增量,意味著明顯的“存量”替代。而發展中國家,印度、東南亞、我國都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新增發電量的一部分。其在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可能增長,但是傳統發電機組也仍然具有增長的空間。
當然,必須指出的,這無法得到“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還無法支撐電力增長的結論”,這屬于典型的倒果為因。計劃分配的電量,缺乏明確價值標準的調度原則(所謂“三公調度”),使得可再生能源即使具有那樣的潛力,也無法發揮作用。
壞消息的來源基于“轉型”的基本含義問題
說是壞消息的也有,但是比前者少。需求增長越快,顯然,同樣節奏的新能源所能占據的份額就越少。那么,所謂能源轉型的程度,以各種能源在結構中的比重來衡量,就會慢不少。
轉型,顧名思義是結構變化,而不是可再生增長很快,而化石能源并沒有明顯的結構份額上的降低。事實上,從煤電的比重而言,這是過去20年的故事。盡管可再生能源的容量與發電量增長異常迅速,但是煤電的比重并未有明顯的下降。BP能源展望的統計顯示,2017年全球的煤電比重為38%,跟20年前的1998年是完全一樣的。
來源:BP全球能源展望2018
總結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需求增長是轉型的障礙,理解為福音的屬于邏輯前后不一致與思考問題的起點目標不明確。當然,它超越了經濟視角,往往進入了政治可行性領域。
作者介紹:張樹偉 能源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德國洪堡學者,現擔任卓爾德環境(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能源經濟師,從事基于定量模型的能源與氣候變化政策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及大型跨學科能源經濟環境項目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此前多年供職于中國電力行業、國際能源署(IEA)等研究咨詢與決策支撐機構,對交通、電力、可再生能源產業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具有專業經驗。2016-2019年項目與研究聚焦在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的模型表征、電動汽車參與電力平衡市場模擬、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評價,以及電力體制改革與市場設計跨國比較等方面。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