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售一體主導市場的隱憂與希望
增量服務市場仍待解鎖,發售一體能否擔當重任?
目前無論電廠通過直接交易方式向用戶傳導紅利,還是電網執行輸配電價,都是在釋放存量紅利,然而存量的空間是有限的,能否打開增量市場更加值得關注。
“現在是不斷擠‘水分’的階段,但‘水分’總是有限的,需保證基本成本。做大整個能源行業的‘蛋糕’才是售電側放開的最終目標。”一位長期從事電力市場業務的人上說。
隨著售電側不斷放開,售電公司對用戶的教育也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記得一位從事售電業務的業內人士告訴eo,某跨國公司用戶在招投標時,并不只是關心價格,而是提出一個要求,使用的所有電力都要來自可再生能源。
“不是用戶沒有需求,而是需求來的時候,售電公司能否供應得上。”
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發售一體公司會否擔此大任?他們的優勢一方面體現在集團內部資源共享,包括資本投入、人力資源等要素,另一方面是外部資源共享,如集團所涉其他產業用戶、金融服務等。
有業內人士認為,增量市場的開拓需要投入時間和資金。
“現在也在慢慢開展,技術和項目落地難度很大,急不得。”
不過,一位獨立售電公司負責人則認為,大部分發售一體公司都屬國有企業,從考核和激勵機制的角度看,即使有足夠的意識,也缺乏做好綜合能源的內在動力。
“現階段發電企業參與售電的最大動機是保住發電量、盡可能縮小降價空間,至于發售電以外的事情,在一些省份考慮得并不多。”
而希望開展綜合能源業務的一些獨立售電公司則或多或少因“出身不好”被“價差”絆住,原本想要用“第一桶金”來啟動業務,還是需要先“墊錢開鍋”。
最讓人失望的結果可能是售電市場不再能夠吸引資本和人才進入,而是繼續原來“圈內人的游戲”。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稱,未來的售電業態或許會迎來大變化。其中一個可能的趨勢是,批發和零售市場真正切分,售電公司類型進一步細分,發售一體公司在批發市場上繼續發揮其長處,而表計、能效分析等新型用能服務公司則著重發揮其在零售市場的優勢,或與擁有眾多工業大中型用戶的發售一體售電公司合作,或獨立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有賴于批發市場的進階。
2017年山東、湖南及廣東等省份售電側成交結果
除山東、湖南、廣東三省外,河南華潤大唐、華能、國電投、國電(現國能投)、華興、華電等7家發電控股售電公司2017年交易電量占總電量比例超過3%,其中,排名第一的華潤河南銷售成交量占18.89%;陜西省組織了2017年售電公司代理中小用戶自主協商模式直接交易,國電、大唐、華電、華潤、華能幾大發電集團控股售電公司代理用戶數量排在前列。
責任編輯: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