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進展順利 六大成績引人矚目
中國電力是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良好結合的典范。隨著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以及特高壓交直流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電力行業贏得了一項又一項的核心科技。中國電力的柔性直流技術,是繼交流、常規直流之后,以電壓源換流器為核心的新一代直流輸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可控性最高、適應性最好的輸電技術。虛擬同步機技術可使并網逆變器模擬同步發電機的運行機理、功率調節等特性,從而能夠促進風電、光伏發電上網的穩定性、安全性,防止脫網,對電網有天然友好性,可實現全網惟一頻率運行,真正實現“同步”。調相機技術具備大容量、少維護的特點,同時其無功補償能力和過載能力相比傳統調相機大大提高,是提升電網運行安全性、滿足系統穩定要求的新一代設備。統一潮流控制器技術通過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在保持現有網架結構不變、不新建輸電通道的前提下,使電網潮流由自然分布轉變為智能化靈活控制。半波長技術可用于點對網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無需安裝無功補償設備,全線無需設置中間開關站,可以和直流輸電系統一樣實現點對點或點對網輸電。中國電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完全具備自力更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民族產業的驕傲。
在日前由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舉辦的“2018中國電力發展規劃論壇”上,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張琳闡述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近兩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向與會者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6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提出電力發展原則和目標。目前,距離這個發展規劃已經過去將近兩年,總體來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前兩年,我國電力行業取得了如下幾大成績。
電力規模邁上新臺階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兩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5.7%,高于規劃預期(3.6%~4.8%)。全國裝機前兩年年均增長7.9%,高于規劃預期(5.5%)。新增500千伏及以上線路長度2.47萬千米、變電容量2.77億千伏安,分別完成規劃目標的27%、30%,跨區跨省輸電能力為2.3億千瓦。
結構調整取得新成績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從2015年的12.0%提高至目前的13.8%。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從2015年的34.2%提高到目前的38.7%,距離規劃目標(2020年占比39%)不到1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增量占全社會用電量增量的47%,非化石能源發展已經進入大規模“增量替代”階段。
節能減排達到新水平
電力“十三五”規劃實施兩年來,我國淘汰落后產能,關停小火電機組約1000萬千瓦,完成規劃目標50%。煤電機組節能改造約3億千瓦,完成規劃目標88%。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約3.5億千瓦,完成規劃目標83%。電網綜合線損率從2015年的6.64%降至2016年6.49%、2017年的6.42%,提前實現規劃目標。
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兩年來,核電、超超臨界燃煤發電、風電、光伏發電等重大裝備自主研發和示范應用取得積極進展。具體表現在:±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具備自主設計建設第三代核電機組能力,“華龍一號”開工建設;多臺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機組相繼投產,供電煤耗降至266克標煤/每千瓦時;世界上輸電電壓最高、距離最遠、技術最先進的+1100千伏準東-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建設;形成了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設計體系和較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體系;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產業技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世界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烏東德電站送廣東廣西工程開工建設;世界首個具備虛擬同步機功能的張北新能源電站建成運營。
國際合作開拓新局面
在電力“十三五”規劃實施近兩年來,電力國際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投資亮點。對外發電及輸變電合作不斷加強,帶動了我國技術、裝備、標準、金融走出去,與8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電力貿易。相關電力行業企業積極投資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意大利、希臘等國家電網,截至2017年底,我國電力企業境外資產總額達到1500億美元左右。
電力改革開啟新篇章
電力“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各省輸配電價完成核定,每度電平均降低1~2分錢,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已開展三批次、291個項目,2017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約1.6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26%左右。有序推進電力市場建設,輸配電價改革成效顯著,增量配電業務試點積極開展,發用電計劃。加快放開,2017年,減少工商企業電費支出603億元,有效降低了全社會用能成本。
總體看,經過“十三五”兩年發展,我國電力工業取得顯著成績,有關重要目標(指標)按計劃推進或超額完成,部分目標需要結合落實中央新要求,適應發展新形勢,及時作出優化調整。(張琳)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