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已成為非化石能源重要組成
5月4日,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核能專委會”)成立大會在江蘇蘇州召開,首屆“核能未來的發展”論壇同步舉辦。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吳新雄在論壇提出,核電是重要的清潔能源,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改善能源供給結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核電已成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主力清潔能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吳新雄表示,《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已明確,到2020年中國核電比重將從當前的2%提高到4%。
“核電是我國能源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在大會上表示,面向2035年,核電要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和低碳轉型、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承擔更加重要的任務和責任。
李冶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核電已成為東部沿海地區清潔能源的主力之ー。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38臺、裝機容量約3700萬千瓦,在建18臺、裝機容量約2100萬千瓦,全部布局在沿海地區的電力負荷中。“北部的風、西北的光、西南的水、東部的核”的非化石能源多元開發格局正在形成。
核電技術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轉型升級。廣東臺山EPR和浙江三門AP1000全球首堆成功裝料,開發出自主品牌的華龍一號、CAP1400等三代核電技術,示范工程全面啟動,三代核電產業鏈基本形成。高溫氣冷堆、實驗快堆、小型堆等先進核能系統研發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梯次推進、持續發展的技術布局。
同時,核電走出去及國際產能合作形成新格局。華龍一號自主技術實現整套出口,海外投資建設核電機組達到8臺、670萬千瓦。與美、俄、英、法等大國間核能合作不斷鞏固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層次不斷深化,我國在全球核電產業中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持續得到提升。
中國廣核集團總經理張善明也表示,目前,我國的二代加核電機組正高端穩定運營,三代核電技術已進入結出實際成果階段。臺山一期實現了對芬蘭和法國先期開工項目的趕超,成為了全球首座完成裝料的EPR機組;三門一期攻堅克難,完成了全球AP1000首堆項目裝料,中國核電正愈發受到世界的矚目。
吳新雄表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核電正在實現由“跟跑”“并跑”向全球“領跑”的轉變。核電行業正在全面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核電“走出去”步伐,我國核電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期。
戰略機遇期需科學謀劃核電布局
肯定成績的同時,大會也提出了核電行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3582萬千瓦的核電裝機規模約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2%;2017年核電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3.94%,遠低于全球11%的平均水平。
“到2020年,在運機組要達到5800萬千瓦的預期規模還有很大難度。所以開工建設3000萬千瓦的目標也需付出更大努力。”李冶表示,我國在核能領域的創新能力與核電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一些核心技術一定程度上還受制于人;高端裝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在發展環境上,核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還不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核電發展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健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保障性作用發揮還不充分,核電發展的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規范;核電社會公眾接受水平也亟待提高,核電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都需要采取措施認真解決。
李冶也表示,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核電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核電發展的任務很重,也會面臨一系列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他建議,核電發展要納入大的能源系統、生態系統,深入研究未來能源結構、各電源品種及大電網網架布局,科學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一輪核電發展戰略,實現核電與其他新能源的全面協調發展。科學謀劃核電布局和規劃實施路徑,按節奏分批、分步啟動實施,保持相對穩定的建設節奏和合理的建設規模,形成標準化、批量化效益,提升核電經濟競爭力。妥善解決核電消納、調峰、安全、經濟等問題,提高核電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核電科普宣傳、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贏得更多的公眾信任和支持,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同時,全面梳理可能制約我國三代核電規模化發展的技術瓶頸。瞄準未來核電發展前沿技術,加大基礎性、原創性核電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精心謀劃、提早布局,精心組織實施,形成“推廣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系統布局,不斷探索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搶占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核能專委會主任委員王禹民表示,作為清潔、高效、穩定的發電方式,核電成為我國實現氣候變化減排要求的必然選擇,而環境與氣候變化因素正改變世界能源發展方向,成為世界能源技術和政策調整的最大推動力。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