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見聞(3)一個不需要優先發電的新能源
來到挪威的第四天,時差終于倒得差不多了。前天上完課困到爆炸,晚上賽百味吃著吃著都幾乎要一頭栽倒地上,回到酒店碼完日記倒頭就睡。
第一天醒來不到四點,第二天醒來不到六點之后,今天終于成功讓手機鬧鐘發揮作用,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氣。
挪威這周都是晴天,迎著陽光我們又回到了Nord Pool的辦公樓,開啟了第三天的課程。
今天的課程由來自丹麥TSO Energinet的副總裁Peter給我們主講,他是一位說起話來慢悠悠的老爺爺,這對于作為翻譯的我來說非常友好。
近幾年,丹麥正雄心勃勃地發展著海上和陸上風電,并計劃在2020年有50%的電力來自風力發電,2030年50%的能源消費依靠風電,而在2050年丹麥將完全對化石能源說再見。世界能源理事會(World Energy Council)每年都會發布一個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數,這個指數從能源安全,能源價格和環境可持續性三個維度對世界各國作出一個綜合性的打分,而丹麥在2017年排名第一,這也說明了丹麥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風電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有著高不確定性和價格的能源。丹麥人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但補貼再加上完備的市場機制使風電的發展之路越走越順。到了今天,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風電在丹麥成為有著最低平準化電價(LCOE)的能源,新建風電的LCOE甚至比不考慮建造成本的大型煤電還要低。據統計,丹麥在2017年海上風電的利用小時數達到了驚人的4400小時。對于中國風電利用小時較低,Peter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們的調度系統不夠靈活,沒辦法更好地協調各種能源的發電機組,二是我們的電力網絡架構不夠完善,也是導致風電調度不靈活的原因。
歐洲并不是很推崇容量市場,由于各國政策不一樣,有容量市場的國家和沒有容量市場的國家的火電競爭力會不一樣,這樣的市場有失公平。因此丹麥沒有設置容量市場,也沒有容量補貼。那么如何使得火電尤其是煤電在大量清潔能源中生存下來呢?通過在全國安裝了7個同步電容器,丹麥的大型中心熱電聯產機組即便不開機也可以維持系統頻率,他們只需在高電價時段開機便可以盈利。
下午Peter給我們詳細講述了由TSO負責的平衡市場。在北歐電力市場中,大多數的電力平衡都是由市場成員自己負責的,他們根據自己的發用電需求在日前日內市場交易,TSO只需要負責小部分的不平衡交易。Balance responsible Party(BRP)在市場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主要負責平衡日消費與生產的成本,這是一個財務上的賬本平衡,并不是物理平衡。有能力自主交易的大用戶可以成為自己的BRP,而小用戶則選擇Kinect這種樣的公司作為自己的BRP。
平衡市場與日前日內市場的差別在于只有TSO作為單一買方,各類電源首先向BRP申報量價,然后BRP匯總各類信息提交TSO,最后TSO匯總所有的電源發電能力信息形成平衡市場的供給曲線。上調價格由低到高,下調價格由高到低按順序排列,網絡約束由系統自動計算,在你發現你能掛牌的時候就已經代表有輸電容量。如果幾個電源申報有同樣報價的平衡能力,則不同的電源可能會分攤平衡量。
統計表明,利用跨國電網的平衡能力和僅利用本國的平衡能力相比,前者的社會福利更大,因為跨國輸電基于整個系統更大的靈活性。
跟我國規定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不同,丹麥并沒有規定任何一種能源有優先發電的特權,所有能源都通過按邊際成本排列按優先順序出清。有效的電力市場確保了可再生能源的盈利,因為風電邊際成本為零,因此可以說風電在日前市場是躺著掙錢的。低邊際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不需要國家強制給優先特權,市場機制已經默認了其優先性。

責任編輯:仁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