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上風電躍進之路
德國是海上風電強國,市場占有率30%,僅次于英國。伴隨著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德國海上風電電價正逐漸退坡,實行競標制,走向零補貼,但過度惡性競爭的趨勢也日漸明顯。作為海上風電領跑者, 環北海的英國、德國、荷蘭、丹麥等發達國家的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加之鼓勵低碳環保、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和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以及這些國家較高的科技、工程和管理水平,最終使得該區域形成了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全球產業鏈。
2017年,德國共新增安裝108臺海上風機,新增裝機容量62.6 萬千瓦,至2017年底,共有15個在運海上風場,其中有1069臺海上風機在運,總裝機容量538.7萬千瓦,僅2017年發電量就達18億千瓦時,較2014年的發電量增長7倍,海上風電在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目前的占比從四年前不到1%已增長至8.4%,發展迅猛。德國計劃使海上風力發電能力到2020年達到650萬千瓦,2030年達到1500萬千瓦。
海上風電之所以在德國得以快速發展,主要是由于政策與社會經濟環境驅動。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德國政府決定在未來十年內逐步拆除境內所有核電站,2022年核電徹底退役。同時,約180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將被關閉。因此,在德國用清潔電力取代核電站和化石燃料發電站的策略中,風電被“委以重任”。
德國智庫Agora的數據顯示,風電占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已達49%,風電占總發電量比例約為16%,是目前德國清潔電力的最大來源。在德國能源市場,最有前景的陸上風電項目已基本瓜分完畢,能源開發企業如今大舉向海上風電發力。
早期如何培育和扶持
發展海上風電,德國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德國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德國早期申請的項目多在離岸30公里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間。而離岸遠意味著運輸距離長,氣候條件差,維修成本高,海床基礎和風機的水下基礎也必須建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國的海上風電項目比其他歐洲國家復雜和困難得多。
從本世紀初開始規劃投資以來,德國海上風電項目就曾遭遇重重阻力,包括缺少配件供應商、沒有連接風機和主網所需的設備,甚至連在開放水域建設所需的船只也無從獲得。此外,企業需要為港口、專用船只及電力連接設備投入數十億美元,因此早期的項目預算嚴重超支,投資也遭延遲。
責任編輯:電朵云